学而时习之

上一篇“中国”一词的探讨中,小普同学对于金文的“或”而不是“国”很感兴趣。讨论之下我们都得到了彼此不足的知识点:

1、我说那是通假字,显然我错了。

2、小普同学开始没有在网上找到根据,我说我回家查一查《说文解字》。结果小普同学迅速地找到了这个网站:说文解字

3、通过上述网站我们知道了 “或”和“国”是同义字;同时还发现了一个不错的web2.0应用,居然还可以生成小篆字体的文字图片。

4、接着这个思路你还可以发现:在线康熙字典新华字典在线、没有发现《辞源》的在线版(搜索到的竟然是另外一新华字典在线好像在盗用其他新华字典的数据库,竟然欺骗搜索引擎和大众!)

5、当时曾对小普同学发出感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感叹。 但是深究之余却发现教科书有时候也可以错的离谱: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备课指要

习 《说文》释“习”(习)为“数飞也,从羽,白声。”也就是小鸟练翅学飞。而颜元则理解更深刻。他认为“习”字有三重意义:第一,是“习学”。他释“习”字谓“重习其所学,如鸟数飞以演翅。”(《四书正误》)他还说:“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学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三两次,终不与我为一,总不如‘时习’方能有得。习与性成,方是‘乾乾不息’。”(《习斋言行录》卷下)第 二,是“习行”,即有实习、实行、实践的意思。他说:“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存学编》)又说:“习中 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同上)他还指出:“孔子之书,名为《论语》矣,试观门人所记,却句句是行。”(《习斋言行录》卷下)他 还指导门生:“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工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同上)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习斋”。第三,他把“习”解释为“习动”,即含有劳动教育的意义。当然,这是其引申理解

“学而时习之”旧解质疑

凤凰台“锵锵三人行”的一次节目中,梁文道先生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解释提出了异议,他的目的是想说明孔子是个伟人,不可能说出“学习,并且不断地复习,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这样没有一点深度的话来。……如果“习”字能解释为“实践”、“实习”,就能瞧见曙光了。

到了这里,就又想起web2.0和开源这样的IT概念来。其实知识共享真的可以激发更加广泛的在创作,使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站在巨人肩膀的牛顿、尽览皇家藏书的苏颂才可以复制水运仪象台……哪一个不是无偿地使用了前人的知识?现在web的出现可以更快速地实现共享,更快速地实现超越。在这样的创新大潮中,You,学会了“分享”吗?

垂直社区的“内容”

最早在《垂直市场》之中,我们讨论了“垂直”的问题域。其中提出了“领域2.0”这个概念。而根据那片文章的引用内容,领域之内非常重要的将是“内容”和“用户”,以及如何产生领域内的产业协同。

在《话题于效率》、《wiki系列》和《我看豆瓣的去中心化》之中,我也一直在关注“内容”在垂直社区中的作用。

但是显然,大家对“内容”的理解大相径庭。比如以论坛2。0模式进化而来的唯美社区,其内容指得就是“话题”。没有所谓的对错,这里我们至少看到了“养关系”应用之外的社区应用。

依我对于“关系”的理解,在虚拟社区的关系和实际的人际关系会存在一个差距。即线上的关系、虚拟的关系更加泛化,(5G们将关系分界为旧有关系和新关系,他们认为已有关系的维护,和新关系的拓展是不同的,但是从关系的总量上看,熟悉的老关系仅仅是陌生的新关系很小的一个零头)。所以,无论你如何经营线上关系,也不太可能替代你的社会实际关系。

5G们认为自己不是作服务的,作内容的家伙们才是作服务。反过来作内容的会说5G们在作服务。这里反应了国内对于不规则、不景气的市场+浮躁的IT人所造成的有趣但无聊的局面:没有人认真作事情,总是一味追求虚假的繁荣,追求流量……

在《SNS的诱惑》中,作者题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观点,我很赞同,但不是全部:

1. 垂直社区要保持专注,内容和活跃用户是发展的根本,关系并不重要。

2. 面对大众用户,产品要简单,能让他们够快速入门。当还有很多女性用户反映没怎么用过论坛,别太指望她们利用互联网建立个人关系,至少初创期的我们花不起这个“教育成本”。

3. 我们曾考虑用Group代替BBS,我们也做了,结果是所有人都不说话了。Group不属于中国式社区,大众还是喜欢热门,因为我们选择了做大众人群,所以产品要大众。

4. SNS的魅力很大,改善关系后的社区,依然可以对核心用户产生非常高的粘性,如果确保了社区的核心地位,那么逐步增强和人群相关的应用,将有可能不再是 Kill time,而是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和组合。从内容起步的社区会逐渐向人的方向过渡,并逐步实现内容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

我的想法是,内容是我们这个领域最有黏性的部分,而且基于当前领域的社会交流倾向,避免trouble将是主流想法。换句话说,如果学习5G的关系经销,很有可能会形成非常狭小的圈子。

但是,我们不能排除关系的存在,也就是线上交流的必要。这方面要考虑用户的因素,即允许小众群体或者圈子的存在。关系方面我觉得可以借linkedin的做法,筹建group,可以建立CIOB组,需要申请,提供你的member ID等等;还有另一种就是公开group类似豆瓣的小组,只要你想加入,即可。

但是是否去结构内容方面,我还有很多问题。不管怎样,垂直领域,最有价值的还是基于内容的创新和服务。

垂直社区的“内容”

最早在《垂直市场》之中,我们讨论了“垂直”的问题域。其中提出了“领域2.0”这个概念。而根据那片文章的引用内容,领域之内非常重要的将是“内容”和“用户”,以及如何产生领域内的产业协同。

在《话题于效率》、《wiki系列》和《我看豆瓣的去中心化》之中,我也一直在关注“内容”在垂直社区中的作用。

但是显然,大家对“内容”的理解大相径庭。比如以论坛2。0模式进化而来的唯美社区,其内容指得就是“话题”。没有所谓的对错,这里我们至少看到了“养关系”应用之外的社区应用。

依我对于“关系”的理解,在虚拟社区的关系和实际的人际关系会存在一个差距。即线上的关系、虚拟的关系更加泛化,(5G们将关系分界为旧有关系和新关系,他们认为已有关系的维护,和新关系的拓展是不同的,但是从关系的总量上看,熟悉的老关系仅仅是陌生的新关系很小的一个零头)。所以,无论你如何经营线上关系,也不太可能替代你的社会实际关系。

5G们认为自己不是作服务的,作内容的家伙们才是作服务。反过来作内容的会说5G们在作服务。这里反应了国内对于不规则、不景气的市场+浮躁的IT人所造成的有趣但无聊的局面:没有人认真作事情,总是一味追求虚假的繁荣,追求流量……

在《SNS的诱惑》中,作者题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观点,我很赞同,但不是全部:

1. 垂直社区要保持专注,内容和活跃用户是发展的根本,关系并不重要。

2. 面对大众用户,产品要简单,能让他们够快速入门。当还有很多女性用户反映没怎么用过论坛,别太指望她们利用互联网建立个人关系,至少初创期的我们花不起这个“教育成本”。

3. 我们曾考虑用Group代替BBS,我们也做了,结果是所有人都不说话了。Group不属于中国式社区,大众还是喜欢热门,因为我们选择了做大众人群,所以产品要大众。

4. SNS的魅力很大,改善关系后的社区,依然可以对核心用户产生非常高的粘性,如果确保了社区的核心地位,那么逐步增强和人群相关的应用,将有可能不再是 Kill time,而是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和组合。从内容起步的社区会逐渐向人的方向过渡,并逐步实现内容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

我的想法是,内容是我们这个领域最有黏性的部分,而且基于当前领域的社会交流倾向,避免trouble将是主流想法。换句话说,如果学习5G的关系经销,很有可能会形成非常狭小的圈子。

但是,我们不能排除关系的存在,也就是线上交流的必要。这方面要考虑用户的因素,即允许小众群体或者圈子的存在。关系方面我觉得可以借linkedin的做法,筹建group,可以建立CIOB组,需要申请,提供你的member ID等等;还有另一种就是公开group类似豆瓣的小组,只要你想加入,即可。

但是是否去结构内容方面,我还有很多问题。不管怎样,垂直领域,最有价值的还是基于内容的创新和服务。

独立思考的重要

简直废话,谁不知道这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道理?你以为可以轻易把别人带到沟里?

这里讲一个今天遇到的事情:

一个MM告诉我矿泉水的秘密,并且要求我核实,好吧,我找到了一些文章,包括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其中包括溴化钾致癌性的研究结论:2B级致癌物质。奇怪的是当我告诉他文章出处并要求他仔细阅读的时候,居然被愤怒地指责:“怎么可以这样侮辱她!”。弄得我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他宁愿相信人而不是什么文章数据。我曾经在话题营销中说过国人的悲哀,在一个信息极度不对等的世界里,“口口相传”这种祖先一直使用的方法依然有效抵抗击着任何欺瞒大众的企图。

问题来了,真相怎么来的?你可以看电影、杂志、小说的N多情节,但是没有一个不是坚韧地怀疑并且拒绝“人云亦云”的结果。如果你相信X种说法中的一个,幸运的话,你距离真相的距离会很近,否则,基本上把自己贩卖给了企图、煽动和谋划本身。很多人将独立思考和思想解放挂钩,恕我直言,这是政治骗子的伎俩。旧的不代表错的,新的也不代表好的。

首先,独立思考的目的就包含判别对方的立场,从历史事件到电视广告,判别一件事、一个人的立场其实不是高不可攀的绝技;其次,跳出包围圈也是独立思考的惯常方法,历史无数次证明权威和专家都不是神,他们无法永远正确,最后,人类的思维根深蒂固地带有自我意识和个人立场,独立思考需要你时刻修正你的立场和观点,做到突破(自我)束缚,达到真我境界——洞悉你想了解的一切。

看看老外怎么看待国人:(摘自译言的《十亿消费者》

中国人 总是喜欢指出说他们发明创造了瓷器、丝绸、眼镜、纸张、印刷术、雨伞、船舶水密舱和火药。当欧洲人还在用脏手从碗里抓食的时候,他们已经用了一千多年的筷 子了。但是在政治化的信息和思想控制的碾压下,再加上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使得今天的中国人有能力做一些创新改进,但却无法实现创新突破。突破性的思维来 自西方。中国人对硬件和各种小器件非常在行,总是能够不断改善现有的技术和产品。中国人在完美执行上也非常优秀。中国产生过惊人的钢琴家、小提琴家和指挥 家,但是很少有原创的作曲家。中国人在尝试创造之前被教育学习和模仿他人。

在我看来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于几于国,都应该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识,并且善于借助web检验、实践自己的想法。创新绝不是东拉西凑那样的学术文章,也不是照猫画虎似的临摹。走自己的路,首先要找到自我不是吗?

ok,在哪里?

延伸阅读:

wiki和生产力

终于到了讲这个题目的时候了!前面的铺垫看来对我自己还是必要的。

现在回答MM的问题:

纯信息的集合,如何产生生产力?

1,共享也是生产力

我在《失去的文明》里面题到了李约瑟提出的问题,中国的科技进步为什么会慢下来?我觉得其中一点就是我们的科技文献共享问题没有解决好,相对于西方学院的论文体制,中国的科技文献没有被放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而一直是被皇家和接受诰命的少数人掌握(相反,很多经史典籍却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四大发明的造纸术由于缺乏确凿的文献证据,而被韩国学者拿去说三道四,妄断造纸是他们发明的。

日本在二战后百废待兴,但是其钢铁、造船、电子科技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则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巨头,以至于美国产业巨头要求国会采用贸易保护措施打击日本产业。除了日本技术立国的方针和精明的产业策略之外,日本几大工业集团之间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常常互通有无,共享技术信息也是美国研究者大为感叹之处,这种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以前还没有出现过(日本占领产业技术前沿的能力,也是今天国人应该学习的地方)。因此如果科技是生产力,那么共享无疑就是另一种生产力。

2,众口铄金--人的力量

这个用词稍显不当,不过下面讲得的确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据传,gmail的注册机制被破解了。幸好事实并非如此,但是消息讲述了破解的方法。即计算模型+人工识别。用算法去学习gmail的注册图片,然后请人作人工识别,改进算法,再人工识别,如此反复。这里就有借助人的智慧进行的不正当活动。

人的智慧力量是不可替代的,至少在当前如此。

在《wiki经济学》 中有一个例子,将的是一个认为手中矿产资源枯竭而面临倒闭的黄金公司,在网络上公开征集探矿方案,他们将和有效方案提交人分享找到的资源。结果发现了800万盎司的黄金。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利用人的智慧而成功的例子,据说,很多有效方案的提交人并不是矿业专家,而是数学、电子、军事、IT技术等等其他领域的专家。想一想登月计划的成功不也是集合了一大批不同知识领域的人才,才可以快速地实现吗?这充分说明整合人类智慧绝对是高水平的应用。

3,开源的对岸

提到开源,100%的介绍性文章都会提到是linux与IBM的关系。 linux能够有今天的辉煌,绝对离不开IBM(后者赞助了前者)。而IBM也是因为linux才有今天的大好局面。linux的夸平台特性正是IBM想要的,因为IBM的服务器需要统一的平台而进行整合(IBM的产品后来顶住了dell的底端攻势,还奇迹般地挤占了SUN公司的高端份额);同时由于IBM的OS2的失败,IBM需要一个操作系统的支撑, 据说IBM的WebSphere应用服务器以及DB2数据服务器都受益于linux。反过来看linux,没有IBM贡献的代码,linux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得如此稳定。

IBM的主管曾经这样评价与apache、linux等开源组织的合作:我们合作的每个细节都是创新,而创新的价值却是这些细节整合起来形成的,他真的难以估量。

Google与各个大学展开了很多合作,其中“云计算”的合作尤为突出地显示开源的模式影响,google并没有拿出自家的宝贝平台,而是利用开源的平台与大学合作。这样做得好处用脚指头都可以想出来。显然,开源平台的协作性更强、技术迭代更快,保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google工程师提到一个case,有一个二年级的女生想通过google的搜索引擎检索新闻,并根据其内容检索新闻的发生地,最后分类标注在g maps上(和boss给的paper很像,但不同)。google提供了开源的平台和后面的数据中心给小女孩,让她实现她的项目。而google呢?敏锐地觉察到这种小创意对其引擎和网格集群的考验,进而将这个创意当作一个test case和验证机深入研究“云计算”的能力。

所以我倒有一个比喻: 大公司是蜜蜂,开源是花。开源的目的就是遍地绽放,而大公司的好处是可以享受甘美的花蜜。甚至作为个体的每个人,都可以在正中共享的机制上享受花蜜。

4,信息后面的精华

google一直以来都很自豪它的英译汉水平,据称他的最好(我自己的感受却绝对不能算做好!)。那么他怎么实现的?它思索同一个概念的英文和中文表述,进而通过相对简单而有效的语言算法进行加工分析,最后完成翻译工作。她的办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有海量的数据信息在那里。进而造就了“最好”的语言翻译模型。

看一个例子:比如一个软件的错误提示,wiki的方法是记录所有可能的情况和解决方法;论坛则是比较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问题,虽然很没有效率; google则不然,他可以搜索所有与错误提示相关的文档信息,他就可以得到所有已知的情况、每一种情况的有效方法、以及前两者解决不了的统计数字(即问题的主要领域)。所以你可以像《项目的成功与失败》那样研究一个问题的领域,得到的答案可以作为个人的决定、项目的策略甚至是公司的战略。

但是google的方法还是有缺陷的,那就是当一个概念或者内容非常新的时候,google所依托的广泛搜索就失去了优势。相比之下,wiki在这方面的优势却很突出。就说最先报告英国地铁连环爆炸案的是wiki,够新鲜的吧?然而随后的日子里这个词条从新闻蜕变成了历史词条,被人们一直维护和更新着。这种组织信息的方式恰恰显示了人类智慧的作用,比起google从松散的信息中提取信息然后等待信息被组织和分析的做法,显然有效率的多。

潘长江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而web信息正被不同的组织以不同方式浓缩着。浓缩之后呢?我觉得是接下来的创新。

5,更加广泛的社会协同

这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公司、团体、个人就像自然界各类生物群落,彼此相互依存。从大局看,没有一种生物可以独立存在。而且他们的生态协同有着惊人的效率,任何的物候变迁都可以从生态群落的变化中洞悉。这种变化非常的迅速,迅速到你无法察觉。

商业上,生物制药是一个例子,各个医药公司共享基因图谱;并各自从擅长的领域快速地推出新药以便获取高额利润。 通过共享基因图谱之类的研究信息,医药行业从10-15年的研发周期缩短到了几个星期。这种社会效益的节约用我们的“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可以计算出来的吧? so, how much?

还有波音公司的“积木飞机”项目,他采用全球N个制造商协同工作的方式设计和制造飞机, 那就是有名的787飞机。不用说,飞机非常好,好到了挽救波音商业颓势的程度。

总结:

这是一个开放的格局,开放的时代,创新来自于共享和协作,创新的同时才能得到创新整合后的价值。

links:

经济学理论帮助气象学者 很不错的整合case;

研究表明惩罚不是促进合作的有效方式 符合“人和”说的研究结论

成功背后的技术因素

还是以旧文开始:

如果网络文章的一样的,搜索结果的差异怎么会如此明显?在我的领域里,为什么宣称更加理解中文的百度没有理解我的需求?喧嚣尘上的争论很快让我找到了这篇文章《Eye Tracking Study on Baidu and Google》,文中的图片使我一目了然:

百度将结果排序进行的处理含有“推广”成分,使其结果准确率受到了影响–从眼球跟踪统计结果看:google用户平均只看4个搜索结果就找到了目标,而百度用户则要看更多的搜索结果(google的前4个被散布于查询结果首页之中)。

当时的文章主要讨论二者的动机,现在想一想,觉得动机上还是接近的,只不过做法上有着强烈的区别。google没有干预算法自动生成的顺序,广告被放到了侧边栏;百度则更多地将商业、广告客户放在了搜索结果的最前面(近期,谷歌开始做同样的事情,唯一有区别的是,这样的“第一名”文字部分有着黄色的底纹,这是一种提醒:当你点击这里的时候,多谢你为google做出的贡献。但是有几个人知道这一点?)。这样看似乎没什么区别,但是查询效率则如上所述。说实话,我用不惯百度的原因也许是其搜索结果的散布性大的缘故。

另外一个例子,我一直很关心flickr的图片排名机制,如果你被他首页上精彩、锐利、梦幻般的图片吸引的时候,想到过是什么方法把它们从众多平庸的图片中遴选出来的?而且这样吸引眼球?答案是排名机制,是图像自动遴选算法。另外一个pagerank。而且,它所释放不来的粘性是同类没有底层技术的网站不可比拟的!

有一个词叫做:“广袤经济学”,说的是全球化的、信息共享技术推动下的商业市场,允许使用不同技术、方法达到同一目的的产品、技术、服务存在,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小众市场;同时也因为市场的全球化、信息化的驱动,最优的(通常也是最新的)产品、技术、服务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制高点。

当今web领域,国人基本在复制欧美的成功业务,这一模式在07年底仍然百试不爽。这说明,没有过硬的底层技术做支持,后来者蚕食市场的速度也许比你还快。如果想立于不败之地,则需要:

  • 拥有足以形成壁垒的数据;
  • 拥有真正的底层技术优势:独特的、创新的、不易复制的技术、体系、模式等等;
  • 不断改进、更新。

呵呵,一切的一切,还是在解释“心系专攻”。不肖习寺不行地,不与丝俱进寺不行滴,不给家人时间是不行滴。。。。。。。。。